
1
走出康复治疗的误区
2019-12-25
中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病人达200万,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有关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存在很多误区,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那么,应该避免哪些误区呢?
误区1:患者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就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
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想方设法恢复患者或残疾者的功能。我国专家曾对脑卒中进行过一些对照研究:偏瘫患者步行恢复率:康复治疗组89.7%,单纯神经科治疗组:65.2%。由此可见,脑卒中偏瘫绝非靠药物、休息和营养就能完全恢复的疾患,必须尽早康复治疗,才有希望实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
误区2:脑卒中偏瘫后只要被动地接受康复治疗就恢复功能。
由于早期患者瘫痪的肢体无法自己运动,最初可由家属或患者用健侧肢体来协助患侧进行运动,但主动运动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器官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改善全身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主动训练的程度越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患肢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就越好,所以被动训练不可能取代主动训练,主动训练必须作为主要的康复手段,患者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医院康复治疗师进行各种适合自己的主动康复训练。
误区3:脑卒中发病后活动越多就越好。
其实不是活动了或者多活动就好,盲目的活动造成很多错误动作的出现和错误习惯的固定,这些会使肌肉痉挛逐渐加重,最终导致肢体因为肌痉挛而完全不能活动。康复过程中因为错误习惯所造成的功能丧失远比疾病本身造成的功能丧失大得多。总之,不是多动就好,而是在康复治疗师正确的指导下活动得越多越好。
误区4:中风后下地走路越早,恢复就越快。
恢复步行能力是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最急迫的要求。临床上常见家属在早期架着或拖着患者行走,这样做是错误的,可加速异常步态及导致髋、膝关节的损伤和异位骨化的产生,一旦出现这些异常,纠正起来则相当困难。因此,步行训练并不是越早越好,患腿要有足够的负重能力,有良好的站立平衡能力,有主动屈髋、屈膝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代偿所形成的异常步态。
误区5:家庭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越多,患者的恢复越快。
脑卒中患者因为有日常生活活动障碍,此时家属都希望能竭尽所能地帮助患者完成一切的日常行为,如给本可自己吃饭的病人喂饭、不让病人自己拿东西等。中风后不愿动或家属照顾太好,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大忌,不仅会造成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体能逐渐下降等,更重要的是错失功能康复的良机。因此,患者的家庭成员应树立康复意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误区6: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遗症没有效果。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应尽早实施,最佳康复期在发病后3个月之内。脑卒中后遗症期也有一定的效果,关键在于方法正确。国外报告,脑损伤的恢复过程没有终点,只是恢复进程逐渐减慢。运动功能的恢复可持续形成固定损害之后5年以上。国内也有报告,一组平均病程11个月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通过康复治疗性“矫正”,使运动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在我国,有不少脑卒中偏瘫患者未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但是,他们仍有“康复潜能”。因此,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遗症是有必要的。
康复医学的发展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愿我们大家携手并进,为康复医学未来的发展,贡献我们的青春!
下一页
相关新闻
2023-09-22
2023-09-22
2023-09-22
2023-09-18
2023-09-08
2023-09-05
2023-09-01
2023-09-01
2023-09-01
2023-08-28

(服务号)
移动智慧医院平台

(订阅号)
微信公众平台

手机官网
欢迎访问